在厂房钢架拆除作业中,复杂的现场环境与钢架结构使得施工充满挑战。稍有不慎,吊车吊臂就可能与未拆除的钢架结构发生碰撞,引发安全事故。因此,准确计算吊臂伸展角度,成为保障拆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。
前期精准测量与数据收集是计算吊臂伸展角度的基础。施工团队需利用全站仪、激光测距仪等专业测量设备,对厂房钢架的整体结构、尺寸、各部件位置进行精确测量,获取钢架的高度、跨度、梁柱间距等关键数据。同时,详细记录吊车停放位置与厂房钢架之间的距离、场地障碍物分布等信息,为后续计算提供全面依据。此外,还要了解吊车自身参数,包括吊臂长度、最大起升高度、回转半径等,这些数据直接影响吊臂伸展角度的计算结果。

基于收集到的数据,运用几何原理与三角函数进行角度计算。以吊车停放点为基准点,通过测量钢架待拆除部件与吊车的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度,利用正切函数(tanα= 垂直高度÷水平距离,α为吊臂伸展角度)计算出理论角度。例如,若钢架待拆除部件距离吊车水平距离为 15 米,垂直高度为 10 米,那么吊臂伸展角度α=arctan (10÷15)≈33.7°。但实际计算中,还需考虑吊臂自身长度、吊钩及钢架部件尺寸等因素,对理论角度进行修正,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,防止吊臂、吊钩与钢架结构发生碰撞。
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需分步骤谨慎调整吊臂角度。吊车操作人员要根据计算出的角度,缓慢伸展吊臂,并安排专人在地面进行观察指挥。指挥人员通过手势、对讲机等方式,实时向操作人员反馈吊臂与钢架结构的相对位置,一旦发现角度偏差或存在碰撞风险,立即叫停操作,重新调整。同时,拆除过程中要遵循“由上而下、由外而内”的顺序,逐步拆除钢架部件,每拆除一部分,都要重新评估剩余结构的稳定性,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吊臂伸展角度进行微调,确保整个拆除过程安全有序。
通过前期的数据收集与精确计算,结合实际操作中的谨慎调整,能够有效计算出合适的吊臂伸展角度,避免在厂房钢架拆除时发生结构碰撞,保障拆除作业安全、高效完成。